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醫學的思維

 醫學的思維



學習醫道者,必須有求真的心。


何為求真?


【禮記·43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求真者,在於格物。格物,就是尋求事物的根本、真相。

只有看到事物的真相,人才能知至。


致知:想得著智慧。

格物:尋求事物的根本和真相。

知至:得到智慧。


同樣,想得著醫道的智慧,其人必須有尋求事物真相的心。


【禮記·43大學】: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欲正其心:想不偏不倚的去觀看和思考事情。

先誠其意:首先要有追求事物真相的心意。

欲誠其意:要有追求事物真相的心意。

先致其知:首先要有智慧。


大學之道,在尋求事物根本、真相,和得著智慧的結果的關係,是相輔相成,沒有先後的。因為這個過程是循環不息,沒有開始,也沒有盡頭的,是循環不息的。


【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是同一道理。


在人的一生中,若要得到真正的智慧,是必須不斷地尋求和修正的。因為你在智慧不足時看到的事物真相,其實並不是事物最終的根本和真相。

這就是真正造學問之人的態度,也是習醫之人必須有的態度。


所以,【聖經】:“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也就是說,凡敬畏耶和華之人,必定是有尋求事物根本、真相之人。這人應該是能面對事實的真相,不生活在謊話與虛假中,也不說謊,凡事以事實為根據。


【黃帝內經·素問11】: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拘於鬼神者”也就是不能尋求事實真相,不相信事實,只相信蠱惑人心的說話之人。

這種人不但不能習醫,身為病人也是無藥可救之人。



中國東漢的醫聖張仲景,給世人留下了甚麼是習醫之人的思維和態度。

然而,後世習醫之人,只曉得依樣畫葫蘆的以【傷寒論】的方藥來作醫治,卻是絕少人能看到張仲景的習醫思維和態度。


張仲景在其所著作的【傷寒雜病論】序中是如此寫的。


【傷寒雜病論】序: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


猶未十稔:還未夠十年。


意思說張仲景本有宗族200餘人,在未夠十年時間,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於疫症傷寒(現時的流感,也就是病毒感染)者十居其七。


【傷寒論】已解釋說明了,傷寒,就是在冬天受了風寒而即時發病的病毒感染疾病;並不是待春天才發病的“溫病”。(這本人在《發病》的文章已解說過。)http://yiklung004.blogspot.com/2022/01/blog-post_5.html


張仲景當時已是當地的名醫,然而,在其家鄉疫症流行了接近十年,死了那麼多的人和親族。難道張仲景沒有給他們治療嗎?

若然有給他們治療,為何會死了那麼多人?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 

從以上這話中,可以看到張仲景不是沒有給病者治療,只是無能為力,只能眼見病者一個個在自己的手上死去。


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寫【傷寒論】之人居然治不了傷寒,哪【傷寒論】還有何用?


首先,看看張仲景治不了疫症的真正原因在哪。


要治病,必定要針對疾病的發病原因,才能治療得了疾病。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治病必求於本“ 的思維。


凡病毒發病,其根本的原因必定在人體免疫力出了問題,並不在於外來傳染的問題,也不是那一種病毒感染的問題。因為導致人生病、衰老、死亡的病毒,都早已寄居在人體身上。


病毒若不是早就寄居在人體身上,作為寄居者的牠,難道可以在空氣中存活嗎?

這是對病毒必須有的正確思維理解。


思維紊亂的人,寧願相信人體的病毒感染由禽獸傳染、或是由變種而來的謬說。


要知道,病毒要基因突變,根本是天方夜談的事。若是真正明白基因複製的嚴謹性,就會明白我所說的。



在東漢末年,戰亂連年,兵賊略奪,大多百姓都是處於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


吃不飽,也就是營養不良。這是免疫力低下的基本條件。加上穿不暖,在嚴寒的天氣下,人體體溫下降,就造成了大量病毒感染的爆發,也就是疫症。


這情境也就是現在有大量人死亡的歐洲、美國地區的情境。


你可能會問,現在的歐、美會出現營養不良嗎?


我可以告訴你,西方這幾十年所提倡的健康飲食方式,就是造成民眾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的原因。因為他們所提倡的健康飲食,正是當日張仲景時代的饑荒飲食模式,就是少肉、少澱粉、多野果、多菜蔬(即是野菜、草根之類多纖維的食物)、少鹽、少糖、多吃生冷食物的狀況。


真正令張仲景引以為疚、悲痛不已的事情,就是治療方法的錯誤。


這治療方法的錯誤,是加速導致大量病人死亡的原因。因為錯誤的治療,就等同落井下石,豈有不死之理。


這一情境,也是今天歐、美的情境。跟當日張仲景的情況別無兩樣。


張仲景治療疫症近十年的錯誤方法是甚麼方法?


根據張仲景所寫的【傷寒論雜病論】所治療傷寒的方法,以及他在書序所寫的內容,在張仲景時代的醫者,甚少人是懂得【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其中一個重要的醫學思維就如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再次強調的。


【傷寒論】:

“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黃帝內經·素問31】: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醫者若不能明白這一重要醫學思維,必定將病人越治越病,最終弄死。


這一理論的重點在哪?


這一理論的重點在於人體免疫力的強弱之差。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的意思是說明了只有免疫力強的人,在寒冷環境下受了風寒,才會即時發病,也就是發炎的表現,人體就會出現發燒。縱然高燒,對人體也不會造成傷害;因為這是免疫系統在清除病毒的反應。


相反,”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是說明了人體免疫力低下。重點並不是說再受風寒,或是多少經脈受寒。

在人體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這人是不會有高熱(高燒),甚至不會發燒。這也是【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的情況(在《發病》這文章中本人也已解說。)。也是“兩感於寒”與”熱雖甚“對比的醫學思維。這應該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真正想表違的醫學思維。


由於張仲景起初所學習的醫學,是以降溫為目的的醫學。這是甚麼醫學?

也就是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曉得的清熱治療方法,是後世的“溫病學說”和西方醫學治療方法。


這種清熱治療,在張仲景時代是主流醫學,而張仲景也是其中一位。


清熱治療,根本就是以削弱人體免疫力為治療,跟西醫藥的治療模式是一樣的。當人體免疫力被削弱了,熱就自然下降,或是暫時退去。給人(包括所有的清熱中醫和所有的西醫)的感覺就是病情改善了,或是好了。


然而,從未沒有人想過,當人體的免疫力被壓下去,從細胞中釋放出來的病毒,又會是何去何從呢?

這根本就是掩耳盜鈴的治療方法。


這一治療方法,在寒冷的環境下,是可以急速加劇病人的死亡。若然在炎熱的夏天,這清熱治療法只會令人體變得虛弱,不一定即時取人性命。


由於張仲景身處的湖南,夏天是火爐地區。正因為如此,在這裡的疫症,在冬天饑寒交逼,在錯誤的治療方法下,仍然可以延續近十年,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大量死亡。


張仲景在近十年的疫症治療中,發現自己原本所學習的醫術在臨床治療上出了很大的問題,不但沒有能救治病人,相反,更加速了危重病人的死亡。


所以,才強調【黃帝內經】中“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的理論。


張仲景雖然醫死了不少人,但他並不像後世的醫家和現代的西醫,縱然原本所學習的那套醫學在臨床上救治不了病人,也是毫無反省之心,繼續去禍害病人。他慢慢的反省過來,丟下自己所學習的那套無用害人的醫學,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這些古經典醫籍,找出問題的所在、正確的治療方法,最終將疫情救治下來,並將臨床治療和醫學理論總結下來,寫成【傷寒論雜病論】一書,流傳於世。


可惜的是自【傷寒論】面世以後,並不多人能夠明白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偶有能明白張仲景醫學理論的醫者,則會成了當世的名醫。),世人仍然以世俗人所認識的那套清熱治療為主流。


醫者不一定一出道就是使用正確的醫學來救治病人,張仲景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原本世上的主流醫學就是錯誤的醫學。

但醫者必須有自省的意識,有仔細臨床的觀察,不斷對臨床療效作出反省的心。

更重要的是醫者要有面對事情真相的勇氣,要有尋求事情根本、真相的心;這樣才能像張仲景一樣,做到知錯能改,行在救治病者的正確醫道上。


俗語說得好:”知耻近乎勇。” 為醫者若不以救治不了可救治的病者為耻,以藉口來作出自我安慰。世上何來有醫聖的出現,又何來有【傷寒雜病論】。


【黃帝內經·素問04】: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69】:

“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


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沒有求真相之心的人,或是能面對真相的人,是不能學習醫道的;不然,只會為禍蒼生,歪曲醫理。



易龍         13/01/2022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