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4)
由於人體在世上所生的病或導致死亡,90%以上都是由病毒感染或創傷所造成;所以,人體的治病,基本上就是治療病毒感染;疾病的預防,也是如何預防病毒感染(風寒)。
然而,歷代以來,《黃帝內經》所說的正確醫學原意卻是被歷代醫家曲解;結果,導致醫學倒行逆施,醫理紊亂,治病不能針對病因,對所有治療都是毫無理據、把握(只是胡亂亂投藥治病),跟今天的西醫藥治療無異。
為何病毒感染有分寒和熱?
這一說法,是百份之百能夠說明了現代中醫學是如何錯誤理解和曲解《黃帝內經》的正確醫學理論。
世上的病毒只存在於有不同的基因排序、有不同的蛋白質結構、有不同的外表結構,所以,才有多種多類的病毒分類。
病毒對人體細胞外的感染(病毒蛋白質對細胞組織的污染。),就是今天中醫學和西醫學所說的病毒感染,也是生病(發炎)的原因。而這些病的症狀表現,就是人體正常發炎的表現(紅、腫、熱、痛的典型表現。)。所有病毒對人體的感染結果,都是這同一的發炎表現,並無例外。
但為何今天的中醫學家會說出病毒有寒、熱之分的謬論?
今天的中醫學家首先將所有發炎的表現,都定性為熱的感染表現(西醫學稱感染發燒的病為"熱病"。這應該是今天崇尚西醫學的中醫學家思維的源頭。 );所以,凡符合紅、熱症狀的發炎條件的病毒感染,中醫學家都會定性為"熱性感染" ;因此,病毒感染就出現了寒、熱之分。
甚麼是寒性病毒感染的表現?
所謂的寒性病毒感染,實質就是免疫系統低下之人的感染。由於免疫系統低下,當病毒感染後,人體只能作出低下的免疫反應;這種低下的發炎,人體並不會出現紅、熱的表現,就是腫和痛,也只是出現低下的表現(因此,寒痛與熱痛有其差別,腫脹也有其差別。)。
這一錯誤無知的認知,導致中醫學對病毒感染的理論和治療成為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早已說明,人生病受感染發炎的原因,就是風寒感染(受了寒)。但是否發病(發炎),其因素並不是決定於有沒有受風寒(病毒感染),其決定因素在於個別人體的免疫力。
人在天寒地凍的環境,若不慎受了寒,免疫系統正常的人就會即時出現發炎(生病)。
免疫系統弱的人,其發病輕微,或不會發病。這就是為何在同一環境生活,有人會生病,有人不會生病的重要原因。(並不是甚麼病毒傳染。)
這些免疫力弱或免疫力更弱的人,若要發病,必須要配合以下兩個條件:
1. 天氣有足夠的溫熱。
2. 人體有足夠能量的提供(足夠葡萄糖的供應。)。
所以,免疫力弱之人,常常只會待天氣回暖時才會發病(發炎),而免疫力更弱的人,往往只能待夏季三伏天才有能力發病(發炎)。
然而,後世無知的中醫學家,卻將這些在溫熱天氣才發病的病毒感染,定性為風熱感染,以寒涼清熱藥削弱原本得到提升的免疫力(跟西醫藥治療一樣),來達到消炎的療效,(這就是後世溫病學家的理論和治療。)最終,弄致病者風寒(病毒)累積,百病叢生。
古時之人,由於飲食不足,保暖不足,導致免疫力低下,大多數人都弄至身體累積布滿了病毒而不能發病。所以,這些人只能生活在北方較涼爽的地方,才能有較長的壽歲。若被遷移至南方嶺南溫熱之地生活,其身體則會出現長期的發炎(當時人所說的山嵐漳氣之病。),消耗盡其身體的資源而死。這就是當時北方人移居南方導致大量死亡的真正原因。
而免疫力弱的人,當遇上飲食不足,而天氣又酷熱的日子(基本上是旱災),人體就會出現發炎,消耗盡人體所僅存的資源而死。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瘟疫" 。
(由於在集體受寒、飲食不足的情況下,絕大部分人體內已累積布滿的病毒,只等待酷熱的天氣來激活那微弱的免疫力,消耗盡人體僅存的資源;所以,瘟疫必定是大多數人同時發病。其病的源頭並不在於病毒本身,而在於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和資源。)
易龍 05/08/2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