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疫症

 疫症


自古以來,都不斷有疫症的爆發。在中國,這些疫症在歷史書上早已有所記載;在【聖經】中,也不斷有疫症的記載。


在【聖經】中,最早記載,最大形的疫症可能就是巴別塔變亂口音事件。


疫症的發生,基本上都是由病毒導致。細菌寄居在人體的表面,是不會導致疫症的。


疫症的出現,必定是大量人免疫力低下的結果。


是甚麼原因導致人體免疫力低下?


絕大部份人(包括絕大部份醫療專業人員),都錯誤了解沒有發炎,或能夠消炎,就是免疫力好的表現。這是絕對錯誤的理解。


導致人體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1. 體溫流失

2. 營養不良(缺乏澱粉質和蛋白質)

3. 錯食生冷、寒涼東西(包括食物和藥物)


以上三種情況,在古時只會出現在天災、戰亂情況下。但在現代的已發展社會,在沒有天災、戰亂的情況下,以上三種情況每天都發生在大多數人身上。為何?


其原因在於錯誤的醫學理論和錯誤的飲食觀念所導致。


我們從醫學大家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雜病論】這一醫學經典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錯誤醫學對治療的影響有多大,也可以看到導致疫症3種因素的真實性。


病毒,入侵人體和寄居在人體細胞內的病毒超過500種。這些不同種類的病毒,自古至今已經存在,並不是甚麼變種出來的。(如果你懂得DNA的複製過程,你就會明白到所謂的變種是胡說八道,更何況是最原始的病毒基因,根本就沒有可能。)

變種的,只是人類的檢測科技進步了些小,可以檢測到多一些的病毒而已。


由於體溫流失最嚴重的器官就是肺,所以涉及體溫流失的病毒感染,絕大部份都與呼吸系統有關。


飲食生冷、寒涼東西所以涉及的病毒感染,絕大部份都與消化系統有關;所以,飲食生冷、寒涼東西會導致腸胃出現問題。


【黃帝內經·素問31】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閒,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也就是說人體受了風寒,就會出現發燒(病熱)的情況。


【傷寒論】

”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無論中醫或西醫,其所述說的人體結構、生理都是一樣的,所述說的致病因素---風寒,就是指病毒,並非是指抽象的涼風,這是並無差異的。


(如果不明白的中醫或西醫,請再多讀【黃帝內經】、【傷寒論】、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微生物學、藥理學,不要胡亂曲解中醫學,將中醫學神化或抽象化。因為自【黃帝內經】以後,太多這些只懂清熱的醫家,將【黃帝內經】的正確醫學,變成了今天不倫不類的東西,將中醫推上絕路。)



在東漢末年,戰亂頻生,天災連連,就在【傷寒論】作者張仲景的家鄉,在其同族人中,已有七成人死於傷寒(因受風寒而導致病毒感染)這疫症中。


為何會有這麽多人死於傷寒? 難道張仲景不懂得醫治嗎?還是他不懂治傷寒?


從張仲景的自序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張仲景確實不懂得治療傷寒,縱然他當時已是精通醫術,經常為人治病的當地名醫。


哪到底他所精通的醫術,是甚麼醫術?


凡事,只要根據手上的證據小心分析,便可知道事情的真相。


根據張仲景後來所寫的【傷寒雜病論】,以及其自序的資料分析。張仲景先前的醫術,並非【黃帝內經】中的醫學。而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以麻黃、桂枝湯治療傷寒,其療效是百發百中;就此一證據,就可以引證其先前那治傷寒無效的醫法,必定與麻黃、桂枝湯的治法(溫裡散寒)是相反的,也應該就是清熱攻下法。


因為治法錯誤,結果導致死人無數。


然而,這時候的張仲景並沒有放棄古人的醫學;他作出了徹底的反省,放棄自己原本那套行醫多年的醫學,再去深入研究【黃帝內經】中的醫學,以【黃帝內經·素問31】的<熱論篇>為治療理論根據,從新發展出正確的治療方向,解決了當時家鄉的疫症。

事後,他也將治療的臨床經驗、心得記錄下來,寫成了傳世的【傷寒論雜病論】。


張仲景難得的地方不只在於對醫學的領誤力高,可以習成【黃帝內經】中正確的醫學;更難得的是其觀察力強,能夠察覺事物的對錯,作出自我反省;而更難能可貴之處,是知錯能改,目標永遠向著正確的道理。


後世和現代人就是欠缺了張仲景這份求真的精神,因為能力或個人自尊所限,結果是在錯誤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將所有的問題、責任都推到別的身上,為害天下蒼生。



發炎,是人體免疫系統清除異物的機制,這些異物,最常見的就是病毒及病毒所產生的病毒蛋白。


細胞釋放出病毒或蛋白是有不同結局的。普通細胞和神經細胞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易龍     20/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