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中醫藥的根本 (2d)



西醫學那套無知的營養學,將那些酸苦、寒涼的毒藥當作優良的食物推介給病人,令至那些身體已偏於虛寒的病人,其健康狀況變得更差;本來輕微偏寒的人,變成了更寒,更快的衰退或死亡

不要作無知的人,甚麼對你身體有益,自出娘胎那一刻,人體的五味感覺已告訴了你






食物與中藥的採摘時間

平和的食物,在四氣、五味中必定是芳香、性平(偏溫或偏涼)、甘甜可口的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是天然飲食的訊息這一訊息,與一項重要的事情永遠存在著直接的關係

是甚麼重要的事情永遠與健康的飲食存在著直接的關係?

這一項重要的事情,就是植物的生存與及其後代的存活每一棵植物是否有毒,是否適合動物食用,都是建基在這一大原則上,並非一般人所想,想甚麼時候吃,就甚麼時候採摘因為人要存活,植物也同樣要存活;只有兩者共同存活,整個生態系統才能生生不息的永遠存在,人類也才能夠一代一代的健康活下去


一棵植物的毒性與以下因素有關:
1.      不同部位對植物的生存關係
2.      植物的壽命長短
3.      植物生長的密度
4.      植物種子的成熟程度
5.      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
6.      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方式
7.      植物的生長條件和環境


(一) 不同部位對植物的生存關係

一棵植物的不同部位,對植物的存活都有其重要性
:用以吸收泥土中的養份和水份
枝幹:用以輸送養份和水份到根、枝、葉、花、果,調整植物採集最大的光量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
:用以進行光合作用,透過水份的蒸發形成毛細管作用,為根部吸收的水份提供上升動力
:用以生成種子,繁衍後代
:傳播種子,為種子的生長預備條件
種子:繁殖新一代的植物

在以上的各部位中,只有成熟的果和花中的蜜糖是無毒性,最適合動物作食物;其餘部份都必定含有或多或少的毒,只能作為藥物,不能作為正常的食物


(二)植物的壽命長短

植物若是多年生的,必定帶有毒性,例如蔥、蒜、薑、薯仔、芋頭等這類植物的根、莖雖然可以作為食物,必須以熱力去其毒性;或是透過飲食,以其毒來治療偏差的人體;或是以其毒制約另一些食物(通常是偏寒涼的)的毒性。

一年生的有種子植物,在種子成熟後,其根、莖通常是無毒,可供動物食用,例如萊菔(蘿蔔)


(三)植物生長的密度

從植物的天然生長密度,可以評估全株植物和其成熟種子的毒性;生長密度越低,相對的毒性也越大;相反的,密度越高,其毒性越低因為只有低毒性,可以作為食物,才可以透過動物的進食來減低植物生長的密度,為植物散播種子


(四)植物種子的成熟程度

植物種子的成熟程度,是決定一棵植物果實毒性的最重要因素

一棵植物除了要以毒素來保護自身的安存,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以毒素保護未成熟的種子因為繁殖下一代,是所有物種天生的責任,為的就是確保該物種可以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確保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花朵的存在是在於種子的生成,而果實的存在則在於保護未成熟的種子和成熟種子的散播在種子成熟後,可作為動物食糧的果實有利於種子的散播與及成長所以,當植物這些不同部位在未完成任務,或是未能發揮其功能之先,都必定帶有毒性,因為植物不能移動逃避,只能以毒素驅嚇來襲的動物

植物毒性的分佈通常是果實多為寒涼性質(以酸、苦為主),種子多為溫熱性質(以辛辣為主)而根、莖、葉的毒性寒熱分佈通常也有分別,常常以根的毒性為一類,莖、葉的毒性為另一類

植物的毒通常藏在根、莖、果實、種子的表皮,目的是要採食的動物一嚐即時捨棄,避免被繼續深入傷害下去。


(五)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

基本上,種子是用以繁殖新一代的植物,使其物種得以綿延不絕的傳續下去,不應作為動物的食物然而,像穀、麥這類草本植物,因其種子散播的方式與其生長模式的緣故,其成熟種子的天然設計是雀鳥的食糧透過雀鳥的進食,那些強壯、皮殼堅韌的種子,不但不會被消化、破壞,相反的,會被雀鳥散播開去;藉著雀鳥糞便的養分,得以一束束的聚生在一起,樹立在地面上生長,攝取足夠的光線,不輕易的被風吹倒

所以,凡透過作為動物食糧播種的種子,這類種子必定是沒有毒性,適宜長時期食用


(六)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方式

有些植物的種子,為了避免密集生長而出現惡性競爭,在發芽生長前,必須經過動物的消化道軟化外殼,例如桑樹種子、榕樹種子、香蕉種子等這類種子的果實適合有強力消化液的動物食用,如雀鳥


(七)植物的生長條件和環境

植物的生長條件和環境是決定一棵植物毒性的重要因素在缺乏水分、養分生長環境的植物,其毒性都是較低的,甚至可作為動物的食物因為透過作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剩餘部份可得以擴散、轉移至其他良好條件的位處生長這類植物的根、莖通常是甘甜的,其生長力也非常強,可以透過一片葉、一段殘餘的根或莖,生長成一棵完整的植物


總結而言,以上不同的因素決定了植物不同部位的毒素,而毒素的多與少是決定該植物部位是否作為食物,或是作為藥物使用
同一棵植物或是同一顆果實,因不同時間的採摘,卻是可以出現不同的功用。在正常的情況下,只有成熟的果實才是動物的食物,未成熟的果實、種子、植物的其他部位,都只能作為藥物,是不適宜正常無病的動物食用的
然而,今時之人的飲食,卻是不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往往是逆天而行;以毒藥為食物,以食物為廢物,受到現代那些錯誤的醫藥、飲食知識洗腦,違反了四氣、五味的飲食規律,妄想得到健康、長壽。

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絕大多數人對這句話都有誤解,就是往往將“病從口入”曲解為細菌感染事實上,“病從口入”真正的意義在於錯食不應該食的東西(寒涼、冷凍的東西),並非指“細菌”;因為人的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皮膚,原本就是佈滿了細菌(其中包括了經常聽到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等致病的細菌),更何況人每天所吃的任何食物,或多或少的都佈滿了細菌

為何同吃一碟食物,有人會出現食物中毒,有人不會中毒?
這問題才是所謂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關鍵所在,應該好好的仔細想想。不應濫用抗生素破壞人體的生態平衡。



正確的煎煮食物與中藥



正確的進食與服食中藥



為何味覺會受損或失去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中醫藥的根本 (2c)

中醫藥的根本 (2c)



甚麼是中醫藥



食物與中藥的四氣分類

在飲食或是服食中藥過程中,人體通過食物或藥物對口腔味覺、嗅覺、胃的刺激,對中樞神經作出刺激,繼而對人體其他器官、部位、免疫系統等作出調控,而對人體產生出治療作用這一治療原理,跟針灸治療、聽覺治療(音樂)、視覺治療的原理是相同的,其分別只在於對中樞神經刺激的強弱、剌激涉及的范圍、剌激的平衡協調性所以,中藥治療與針灸治療可以治療同樣的疾病,也可以有同樣的療效;照樣,兩者都有補、瀉的治法

由於中藥的治療作用,其重點在於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與西藥作用於特定組織受體的藥理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因為中藥是以四氣、五味對中樞神經作出刺激,不是以中藥中某種特殊的成份為治療作用重點;這就解釋了為何同一氣味不同種類的中藥,可以有類同的治療效果

然而,這些同一氣味、不同種類的中藥,其治療效果也有差別為何?

中藥的四氣、五味是根據甚麼來分類?

中藥治療與針灸治療的分別又在那裡?


中藥治療與針灸治療同樣是透過刺激人體的“胃氣”來作出治療,這“胃氣”就是位於人體中樞神經的某系統,其功能負責統籌、協調人體神經訊息出、入中樞神經系統
兩者的分別在於中藥透過四氣、五味對嗅覺、味覺、胃的刺激,繼而對“胃氣”產生刺激;而針灸則透過人體表面穴位(某條神經的末梢)對“胃氣”的刺激,繼而刺激中樞神經中的經絡(一系列有關連的神經列序)而作出對人體疾病的治療作用
正確中藥的治療,中藥對中樞神經的刺激是強烈、廣泛、有協調性的;而針灸治療,其對中樞神經的刺激是強烈、有選擇性、較狹窄的(只刺激某條經絡),是否有協調性,就要看施針者的醫術了
寒氣重,“胃氣”虛弱的人容易出現“暈針”的情況

【傷寒論】:「五月之時,陽氣在表,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針灸的補、瀉手法,就是針對“胃氣”而言。所謂“”,就是增加“胃氣”的陽氣;所謂“”,就是散去“胃氣”中所積聚過多的陽氣

為何有過多的陽氣積聚於“胃氣”中?散去“胃氣”中積聚過多的陽氣,只是治標的療法;只有解決陽氣不再積聚於“胃氣”中,才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求本”

灸法也能“瀉”,倒底是如何做到?


     
           



【黃帝內經.素問】:「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為何脈象會見“真藏()
共原因在於“胃氣”已衰敗,失去調控進出中樞神經神經訊息的功能;故獨見“真藏(是獨見中樞神經某臟的神經訊息)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故其人離死不遠


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胃氣”者,陽氣也。而食物和中藥四氣(寒、涼、溫、熱)的分類,以其對“胃陽”的生化程度來決!定。

凡服食後,人體會產生溫熱感覺、增加食慾、提高情緒的,都列入溫熱類。作用越強的,性質越熱,甚至列入於大熱類,例如附子、吳茱萸等。
凡服食後,人體不會產生溫熱感覺,或是令人失去溫熱感覺,或是令體溫下降、減低食慾、情緒低下的,都列入寒涼類。作用越強的,性質越寒,甚至列入於大寒類,例如石膏、大黃等。


整部【黃帝內經】【傷寒論】的治療,無論是中藥或針灸,都是以調整“胃氣”為目標

【傷寒論】:
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桂枝湯的治病原理就是激發胃氣”,也就是溫“胃陽”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這一動作是為了助桂枝湯溫“胃陽”而設。

【傷寒論】: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下之後”出了甚麼問題?
為何會導致“氣上衝”?

因攻下藥乃苦寒之藥,在外有清瀉胃熱作用,這苦寒的瀉下藥透過胃的神經刺激,抑制了中樞神經的胃氣;由於對胃氣抑制過度,使胃氣失去對中樞神經的協調作用,令至表達在胸前這一組列的中樞神經(任脈)的脈衝運行失調,故出現“氣上衝”的現象桂枝湯有激活胃氣作用,故能治“氣上衝

調胃承氣湯
四逆湯
葛根黃連黃芩湯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茯苓四逆湯
五苓散
梔子豉湯
小柴胡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大陷胸丸
半夏瀉心湯
等等...
其治療重點是在調整“胃氣”上着手

所謂“腎乃先天之本”,世人都以解剖器官的腎臟為“腎乃先天之本”的腎,就連中醫也是有這一觀念;其實,這是一謬誤的觀念
【黃帝內經】中所指的腎和其餘四藏(),都是指人腦中中樞神經系統的五個調控人體五處不同部位的系統;而脾胃也是指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其中一系統

所以,根據【黃帝內經】【傷寒論】的理論原旨,“腎乃先天之本,脾胃乃後天之本”當解釋為腦神經的健康發展,是人體的先天之本;透過胃對“胃氣”的刺激來治療(調控)風寒(病毒)所傷的神經系統,才是人體的後天之本
若然以解剖器官的功能來解釋“先天之本,後天之本”,難道肺的呼吸功能、心的運血功能、肝的代謝解毒功能,比不上腎的濾血功能、脾胃的消化功能重要嗎

所謂“胃氣”,就是指負責激活、調控人體中樞神經其他部位、系統的神經叢;而這一神經叢,其中一種功能是可以調控人體的食慾。因為觀察到這一點,【黃帝內經】時代的中國人,就以這一處的功能與胃的功能掛勾起來,以“胃氣”來形容、表達這一處神經活躍能力的高或低。


所有的食物和中藥,除了性質平和的種類(例如成熟的五穀),無論是性質()溫熱或是寒涼,都是有毒的;其性質越寒或是越熱,毒性越是大
而五味(()、酸、苦、辛()、鹹)與四氣是相亙配合的
平和:甘(),例如成熟的五穀
寒涼:酸(未成熟的瓜果)、苦(未成熟的瓜果)、根、葉類,鹹(礦物類)
溫熱:辛(),例如種子、未成熟的瓜果、根、葉類

正常的“平人(無病的人)”進食食物當食平和、甘甜、芳香的東西而這選取食物的能力、傾向,人體是天生就有的,會自然地作出適當的選擇

為何不同的食物帶有不同的氣味?

食物帶有不同的氣味是用以保護食物本身,是用以警告進食的動物,那些帶有酸、苦、辛()的東西是有毒性的,是不可食的東西;是植物用以保護自身和未成熟的果、子
進食者若不聽從五味的警告,進食了非可食用的植物,與五味相關的毒素則會對其神經系統產生出寒涼(抑制)、溫熱(興奮)不同的反應,使其身體運作失常,有不適的反應,嚴重的甚至死亡

然而,對人體運作已偏差(疾病)的病人來說,那些令人體運作失常有毒的東西,恰恰就是矯正人體偏差的良藥

是甚麼導致人體出現偏差?

總結而言,人體的五味感覺和嗅覺是用來保護人體,使人體不至於食錯有毒的東西,危害到人體的健康另一方面,人體透過五味的選擇、刺激,用以治療人體無時無刻的偏差(生病),使人體有舒服、自在、充滿活力的感覺
所以,飲食無分是否“重口味”,只要食後能使人有舒服、自在、充滿活力的感覺,就是正確的飲食因為人體的五味感覺是用來保護人體和治療人體的最重要天然設計,是不會出現適應或耐受性的現象;只有受風寒(病毒)所傷,五味感覺才會出現變化,甚至於消失


西醫學那套無知的營養學,將那些酸苦、寒涼的毒藥當作優良的食物推介給病人,令至那些身體已偏於虛寒的病人,其健康狀況變得更差;本來輕微偏寒的人,變成了更寒,更快的衰退或死亡

不要作無知的人,甚麼對你身體有益,自出娘胎那一刻,人體的五味感覺已告訴了你




食物與中藥的採摘時間



正確的煎煮食物與中藥



正確的進食與服食中藥



為何味覺會受損或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