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中醫藥的根本 (2b)


中醫藥的根本 (2b)



甚麼是中醫藥



食物與中藥的分別

事實上,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不單提供基本的營養給人體,更重要的是為人體提供了治療效果
例如情緒低落的人,吃含糖份高甜的食物,尤其是溫熱甜的東西(例如:朱古力),是可以提升情緒的

人天生下來,已從母體中得着無數的病毒(風寒)這些病毒就是決定每一個人先天體質的因素縱然是一胎同一卵子(同一基因DNA)孿生的兄弟姊妹,其體質也可以有極大的差異;因為病毒(風寒)進入人體的程度和分布位置各有不同的緣故

自人體在母體腹胎內形成的一刻開始,病毒(風寒)就開始干擾、影響人體的發展和運作,嚴重的會胎死腹中,出現流產的情況;較輕的影響可導致人體輕、重不同程度身體發展的缺陷這些缺陷內有些是外在表現可見的,有些是內在隱藏不可見的,如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所以,甚麼是安胎?

正確的來說,安胎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減少母體和胎兒受病毒(風寒)的干擾、影響因此,孕婦不應吃生冷、寒涼的東西,飲食當以溫熱散寒為重點
在臨床上,除了意外創傷,絕大部份的流產都由風寒外感所導致,尤其是誤食生冷食物和夏天時浸於冷氣中所傷

自出娘胎以來,人體每時每刻都受著風寒(病毒)的傷害;而適當的飲食就是減少、緩和人體被風寒(病毒)傷害的重要途徑
成年人每天進食的反應與嬰兒、孩童有很大的差別,其重點不在於攝取營養,因為正常人體的營養是足夠人體一段時間內使用的,是不用每天吃數餐的

為何人每天要吃數餐(2-5)

一個體力勞動的人可以告訴你一件事,就是人進餐不是單單為了攝取營養,其進餐的目的是為了有氣力、“頂肚餓”

有了營養不就是有氣力嗎?

在臨床上證明,人體是否有氣力,血糖是否正常或低下,與人體是否有進食,是沒有直接的關係

氣力與營養掛勾的說法,只是說對了一半。在現實上,要有氣力必須要有基本的營養,但有營養的人不一定會有氣力,這是你隨時可觀察到的現象,也是一個人不因營養不良而生病、衰弱、死亡的原因

“頂肚餓”反影了甚麼意義?

一個體力勞動的人,若是進食同等糖份的固體食物和流質食物(人體所攝取到的能量是相同的,甚至流質食物可能提供更快和更多的能量),使他恢復氣力的速度和持久性必定是固體食物比流質食物更快、更持久;這也是農家人喜歡吃早飯的原因這就是吃飯比飲糖水更能“頂肚餓”、更有氣力的差別

從這現實的實例中可以得出一結論,就是“肚餓”和“冇氣力”並不是因為單單缺乏能量的緣故,有一種比能量更重要的因素在影響著人體,使人體要經常進食,令使人體有舒暢、良好的感覺

所以,自天地初開以來,食物的功用就不單是食物;另一更重要的功能是作為藥物,這也是中藥與食物分不開的原因

越是多“肚餓”感覺,但食量少的人,其身體的偏差(疾病)越是嚴重因為飲食是人體自我尋求治療的最重要途徑。只因現代人被那些錯誤的醫療訊息所擾亂,飲食違反了自然治療的原則,相反的以錯誤的飲食自的傷害,使得本來偏差(疾病)的人體更加嚴重

由於人體中的風寒(病毒)隨著時間的過去,一代一代的累積,人的壽命也隨著時間而縮短,疾病也隨著時間變得多樣化和嚴重。致使一般飲食的治療已不足以扭轉這些嚴重的人體偏差(疾病),因此,逐漸採用毒性較強的非日常食用的東西來治病

【黃帝內經】: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
歧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歧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鍼艾治其外也。

【黃帝內經】早已說明了飲食的治療和疾病、中醫藥發展的關係,只是閱讀的人不多人留意和理解致使後世的中醫藥理論和發展阻滯不通,治療上錯謬百出,設訂出荒謬怪誕的中醫藥制度、大學的中醫藥教學制度

這些治病的食物和毒性強的東西,就是今天我們所認識的中藥所以,飲食適當,能改變人體偏差的食物就是中藥,能正確治療人體疾病毒性較強、非日常食用的東西也是中藥,兩者是無法強行分別開的

甚麼是有毒的東西?
日常飲食的食物有毒嗎?


【黃帝內經】: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
歧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謂神不使
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黃帝內經】: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
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食物與中藥的分四氣分類


食物與中藥的採摘時間



正確的煎煮食物與中藥



正確的進食與服食中藥



為何味覺會受損或失去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中醫藥的根本 (2)



中醫藥的根本 (2)


甚麼是中醫藥


原來世上對中醫藥的治療作用有所認識的人甚少

雖然人類每天都在吃食物,但真正對食物有所認識的人甚少因為對中醫藥有所認識的人,才是真正對食物有認識在地球上的動物中,對食物認識最少的應該是人類,甚至於可以說是“無知”亂吃的情況


甚麼是食物的知識

不要以為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多少的碳水化合物(澱粉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微元素等等,就是對食物有所了解。我可以告訴你,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

你只要看看野地裡的動物,就會明白為何我會如此的說。原因十分簡單,就是所有同一類的食物,其包含以上的成份都是大同小異,都能提供足夠的營養成份給食用者;所以,不用知道食物中的營養成份,所有地上的動物(包括人類),只需要根據天然反應而進食,都能健康的存活(這一現象也說明了只有被人類飼養的寵物才會百病叢生)。這一事實是叫人無可質疑的,因為歷史事實已證明了這一切。

人類進食食物,不單只需要以上的基本營養成份來建構人體和基本的運作;更重要的事情是將偏離正常的人體糾正過來。所以,在正常充足營養的攝取下,人類依然是百病叢生,甚至於病死;現代西化都市的人就是好的例子。

為何正常的人體會不斷的偏離正常?
是甚麼令至充足營養的人生病?

在正常的情況下(非饑荒的情況),食物的基本營養成份並不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因為每一種食物都有大同小異的營養成份,無論吃那一種食物,都能提供足夠的基本生理成份給人體。因為如此,西方的所謂“營養學”,對改善人體的健康和治療疾病,都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的,由於對食物與人體之間的錯誤觀念,西方飲食營養學是導致人體生病、病情變得嚴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本人經常指責香港衛生署誤導港人的原因。也就是說,你若想得到健康,必須將衛生署的飲食指引反轉來行。

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進食的口味、習慣每日都會變動。
為何會有如此的變動?
要跟據甚麼來進食,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

正如先前所說的,在非饑荒的情況下,營養的攝取並非人體最重要的飲食目的;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飲食的自然目的是令人體有自在、舒服、去除身體不適、活力充沛的感覺;也就是透過飲食,將偏離正常的人體狀況扭轉過來。

食物除了供給營養,還有其他功能嗎?
根據甚麼準則來選擇食物,才能得到健康?

提供營養成份給人體,在非饑荒的情況下已不是食物最重要的功能。在不缺食物的情況下,食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治療人體的疾病,也就是糾正人體每日不斷的的偏差情況。

人體真的每日都在偏差(生病)嗎?
又是甚麼導致人體每日都在偏差(生病)

你若不察覺到自已的身體每天都在偏差(生病)下去,是因為你還未明白甚麼是病。用西醫學的話來說,生病就是人體失去了平衡(equilibrium),並不是發炎(inflammation)(紅、腫、熱、痛只是發炎的表現)

Homeostasis – to maintain the condition of equilibrium (balance) in the body’s internal environment through constant interactions of the body’s many regulatory processes.”


“The norm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is a defence mechanism and not a disease. Its role is to restore norm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o the infected or damaged tissue.”


由於人體的正常功能和結構,每天都在不斷的偏離正常軌跡,這也造成了人的生病、衰老、死亡千萬不要誤解,以為在成長中的人,其身體的功能和結構不會偏離正常軌跡,也就是說不會生病、衰老、死亡過往在中醫界有一謬誤的說法,說“稚童陽盛”,不宜或不需要補陽、補氣請弄清楚,【黃帝內經】中從來沒有這種說法;這是後人對【黃帝內經】中陰陽理論的誤解,結果導致無數孩童夭折,或是在體弱病患中成長

在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有一處負責接收和調控人體飲食訊息的區域,這裡也就是中醫學所說的“胃氣”根源所在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之常氣稟於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黃帝內經】:
「黃帝曰:見真藏曰死,何也?   
歧伯曰:五藏者,皆稟氣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透過不同的食物對“胃氣”的激活或抑制,繼而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不同部位的調控(激活或抑制),令人體不適的感覺消失這一作用,就是中醫藥的治療機理所在,並非中藥自身在有疾病的部位發揮作用這一治療觀念或理論,是絕大多數人(包括絕大多數的中醫)都不能理解,也不知道的。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被西醫藥理論先入為主,洗了腦袋。因為不同的食物或中醫藥對“胃氣”有不同的作用,這就是食物和中藥四氣(溫、熱、寒、涼)、五味分類的根據所在。

食物和中藥四氣是如何分類的?


根據調控“胃氣”這一理論,附子的回陽救逆作用不在於直接的強心作用,其作用在於對“胃氣”的激活,繼而加強心臟的刺激和運作,而更重要的是對中樞神經的激活和調節

這“胃氣”的作用,在西方醫學早已發現,可是發現的人不明其中的機理,也難以對“胃氣”的刺激聯繫到整個人體的運作這發現就是直接注射入血的葡萄糖不會刺激人體將血糖調整降至正常,只有口服糖的人才會刺激人體將血糖調整至正常。根據這一發現,可以明白到為何怎樣的節食,血糖老是偏高的,與及糖尿病發病的真正機理。

在治療肝硬化腹水(鼓脹)的病例上,讓我深深體會到“胃氣”的作用
這些病人腹大如十月懷胎,一至兩個月就要到醫院抽掉腹水,每次的抽取量是810公升,然而抽取後過不多日,水又再次積聚於腹中,如此的過程重復又重復,直到病人肝臟完全衰竭死去。
過往的中醫會使用【傷寒論】中的十棗湯給病人減去腹水,然而腹水依然會再次積聚。
原來,中醫藥治療肝硬化腹水,不只十棗湯可以減去積水,激活“胃氣”才是治療肝硬化腹水的根本療法。使用這一方法治療,病人的腹水不但會逐漸的減去(1個多月可以減去一半),而減去的腹水不會重新積聚,病人的精神、活力也同時改善過來,其他症狀也隨之逐漸消失。

下丘腦的功能

功能
備註
1.
控制及統籌人體植物神經系統(ANS)的活動
包括心臟、血管、腸胃、膀胱的活動
2.
生產荷爾蒙及調控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的活動
including releasing hormones, inhibiting hormones, oxytocin,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3.
參與調節情緒及行為模式(limbic system)
表達喜、怒、激動、痛苦的情緒,及性行為
4.
調控人飲、食、人體晝夜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s) ,及意識狀態
包括睡眠、受光暗影響的生理活動及行為
5.
控制人體的體溫及調控受溫度影響的生理活動及行為



丘腦的功能:

功能
備註
1.
接收訊息由Hypothalamus,發放訊息去Limbic system負責情緒記憶功能
anterior nucleus
2.
接收訊息由Limbic systemBasal nuclei發放訊息去Cerebral cortex負責情緒學習記憶理智(思想和認知)
medial nuclei
3.
接收訊息由Limbic systemSuperior colliculiCerebral cortex發放訊息去Cerebral cortex負責情緒的表達、綜合統籌人體感覺資訊
lateral dorsal nucleus
lateral posterior nucleus
pulvinar nucleus
4.
Ø  接收訊息由CerebellumBasal nuclei,發放訊息去Cerebral motor areas負責人體活動的控制
Ø  連接來自人體感覺的訊息,如觸覺、壓力、振盪、發癢、溫度、痛、本體感受等去Cerebral cortex
Ø  連接來自眼的視覺訊息Cerebral primary visual area
Ø  連接來自耳的聽覺訊息Cerebral primary auditory area
ventral anterior nucleus
ventral lateral nucleus
ventral posterior nucleus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medial geniculate nucleus
5.
聯繫Reticular formationCerebellumBasal nucleiCerebral cortex負責甦醒(意識)及綜合統籌感覺運動資訊
Intra-laminar nuclei
6.
負責記憶嗅覺功能
midline nucleus
7.
負責監察過濾綜合統籌所有丘腦不同核的活動
reticular nucleus




食物與中藥的分別



食物與中藥的分四氣分類


食物與中藥的採摘時間



正確的煎煮食物與中藥



正確的進食與服食中藥



為何味覺會受損或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