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出現 (4)
【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太陽病也就是外感風寒。流行性感冒、傷風、或任何病毒感染,都是外感風寒的一種(如小兒麻痺、麻疹、肝炎、腦炎等等);只是病毒的來源有原本已藏匿於人體的,和近日從外界感染得來的兩種。所以,無論是那一種病毒的感染,中醫藥治療都只使用一種方法,就是驅散風寒。
病毒感染的治療,在中醫治療來說並沒有分那一種難治或易治。其治療的難度在於病的深淺(也就是病毒(風寒)深入人體神經系統的程度),並不在病毒的品種。所以,任何一種病毒(風寒)若是深入了人體的神經系統,都可以釀成頑疾或死症;任何一種病毒(風寒)只要在牠初襲人體,未扎根於中樞神經系統前給予正確治療,則可以將其清除,驅出體外,杜絕日後的禍患。這就是病向淺中醫的道理。
張仲景能以治風寒為治百病之本,以【傷寒論】得【黃帝內經】之精髓;故能法簡而百病除。
【黃帝內經】:「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
“痓病”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腦炎或腦膜炎所導致的“抽搐”症。
【傷寒論】說這病是“太陽病”,也就是外感風寒(即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由此可見,張仲景早就明白到“痓病”是由外感所致;而導致“痓病”的原因並不是外感的發熱,而是風寒病邪的深入。
因為【傷寒論】:「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何以見得是風寒病邪深入所致,而不是“發熱”導致?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太陽病伴有發熱是“發於陽”,其脈當浮。如今病者出現“脈沉而細”,是病入於少陰,病“發於陰”的現象;是表裡同時發病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傷寒論】所說“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之意。
所有的外感風寒,其奪人性命的病因必定是病“發於陰”,也就是說人體體內本有風寒(病毒)的存在,外來感染的風寒(病毒)大多只是潛伏於體內風寒(病毒)的誘發病因。所以,同樣是患同一種病毒(風寒),其出來的結局卻有天淵之別。其原因不在於當時人體的免疫力的強弱,是在於病毒(風寒)的潛在與否,以及病毒(風寒)所潛伏在人體中樞神經的所在處。這也就是西醫所說一個所謂平日健康的人,得了西醫所說的小病後而可以導致死亡的原因。
潛伏在人腦內,或神經內,或細胞內的病毒,現代化驗是檢測不到的。所以,血液檢測結果正常的人,並不等同於有真正的健康,也不表示其人可以長壽。
“痓病”,在明、清以後的醫家都將其當為“溫病”,以寒涼清熱的藥物治療;其中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清熱開竅藥,大量胡亂使用於治療“痓病”,致使亡魂滿天,病者不起。
“痓病”是病“發於陰”,也就是病“發於裡”。
張仲景是如何治療病“發於裡”?
【傷寒論】:「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其實,凡病都出於人體的神經系統,不只是腦炎或腦膜炎;所以,治法都是以“辨證論治”為根本,跟治療其他部位的疾病是一樣的。
人的提早死亡,往往不因病的緣故,絕大多數是錯誤的治療,或人為所造成的。因為不多風寒(病毒)會直接殺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