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8日 星期六

人類的天敵(4)



人類的天敵(4)


自有人類以來,疾病、衰老、死亡就困擾著人類不知病因者,不同身體部位出現了不同的疾病,就給予不同的疾病名稱;結果是百病叢生,病名多不勝數。現在的西醫學就是處於這一現象,如頭痛這一疾病,就可以分類為20多種以上。對那些不懂醫學的人來說,頭痛分得越多種類,看似越是專業的表現;可是,無論你分得怎麼多的種類,其治療不也就是使用同一藥物,就是消炎止痛藥。那麼多的分類又有何用?

為何一種消炎止痛藥可以治療各種的頭痛?
這是否等同於中醫學的異病同治?

在中國,醫學的發展來到【黃帝內經】這時代,已給予以前的醫學作出總結。將【黃帝內經】以前的諸多疾病,從病因、治療上作一有系統、理論的歸納總結,已脫離了那見病命名、見病治病,將疾病和治療弄得五花八門的原始醫學。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述的【傷寒雜病論】,可是中國醫學從繁入簡、從雜亂走進系統的臨床有力證據。

真正明白【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醫理的人,是執簡御繁;不明白其中醫理的人,是見病治病,遇繁越繁。

醫學的發展是從無知、繁雜無章、見病名病、見病治病的原始階段,走向簡約、有系統、有理論、見病治病因的成熟階段所以,中國的醫學成熟於【黃帝內經】時期,繼承於東漢【傷寒雜病論】;隨之以後,中國醫學是不斷的倒退,朝向原始階段而走,直到現代與原始的西醫學會合
今天西醫學的道路,【黃帝內經】以前的中國人也走過。

先進的科技不等同於先進的醫學。今天人們感覺到現代的醫學先進於【黃帝內經】時期,是先進科技導致的錯覺。而事實上,先進的科技對疾病的病因診斷和治療是幫不上甚麼,因為先進的科技所診斷出來的都只是疾病的結果,並不是疾病的病因。治病當治其根本(病因),這是【黃帝內經】早已說明的治療理論。

【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五花八門、多不勝數的疾病。甚麼是其病因?

【黃帝內經】:「故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黃帝內經】:「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是百病的源頭。

中醫的病因不是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嗎?為何只得”是百病的源頭?

【傷寒論】:「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傷寒論】承繼【黃帝內經】“者,百病之始”的觀念,百病以傷於“寒”為起始故“至春變為溫病”的春溫,“至夏變為暑病”的中暑,其病因皆在於“傷寒”“傷寒”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

為何傷於寒是溫病中暑的病因?


人體先為“風寒”所傷,再遇上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時,則表現出不同的病症來;這就是在同一的氣候環境,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現的因由。(後世人將不同人感受了不同程度的“風寒”,說成了是人的不同體質)

【黃帝內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寫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汙,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暑病的病因不在於外在的暑熱,在於其人先為風寒所困,體熱不能外散,故在暑熱天氣出現中暑疾病故見暑用清熱藥治其暑,可即時舒緩暑疾,卻是將風寒邪氣更深的引入,令病者日後更容易中暑

火病(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熱病)暑病相類似,只是其熱來自人體自生,不是來自外環境此等病者因自身臟腑生化陽氣不差,外為風寒所困,故陽氣郁困體內這也是大多數中醫所說的“風熱外感”,以清熱藥治之而事實上,世上並無風熱之邪,只有暑熱風者,必為寒涼之邪火病病者,其病因是風寒,並非風熱;熱只是風寒久困的衍生物在【傷寒論】中,張仲景早有論述,大青龍湯是其方只是後世之人見“”治“”,輕者弄得熱困更深,重者弄得寒入臟腑,一命嗚呼熱盛者,其寒困也深,其人必煩躁,當以四逆湯類治之。

燥病乃是火病之輕者由於風寒之邪不重,困於表淺;所以人體郁熱不多,故多令體表乾燥而已其病因在於風寒所困,與火病的分別在於寒邪困於人體的深與淺其治法只能溫散解表,不能以寒涼之品引邪深入


【黃帝內經】:「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濕病的濕並非指水濕濕病的表現在於痺、重、腫脹濕本是“寒”的副產品,並不是獨立存在的東西;所以,治濕不治寒,是永不能治癒的,是妄想之舉

風濕的真正意義在於為外在“風寒”所傷,其受寒之處多在於人體的舊傷患之處,尤其是四肢上的肌肉、關節最為常見。所以,風濕病的病因在於寒,不在水濕。

濕熱的真正意義在於為外在“風寒”所困,熱積於體內。其表現的部位以脾胃、泌尿道為“風寒”所困,致使該部位出現局部發炎的情況;這局部發炎就是世人所說的濕熱表現
西醫藥可以暫時解決或舒緩這濕熱的症狀,就是給予抗生素(相對於中藥的清熱解毒藥)和消炎止痛退熱藥(相對於中藥的清熱解毒藥)
中醫藥治療,大多數中醫會給予清熱解毒藥
然而濕熱病的病因在於寒困,不在濕聚熱積;使用清熱解毒藥不但不能根治問題,相反的,使寒氣內進,困得更深,疾病無了期的反覆發作;尤其是女性的陰道炎和尿道炎,造成多年或終身的困擾;皆因治病沒有治療根本(病因)之過。

【黃帝內經】: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閒,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
歧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


由於編修中醫藥大學教材的人未能真的明瞭【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將六淫之氣寫成了最根本的病因,誤導後世學子因為六淫之氣這些所謂的病因無法前後灌通,彼此互相重複、矛盾,不能解釋疾病的因由和走勢,也無法符合現代人體生理、解剖、病理、微生物學的現實,使中醫學成了一門跟現代科學、現實脫節、虛幻、神化、沒有系統、違背邏輯的醫學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中醫學本是執簡御繁,易學易從,無論在那個世代都能經得起考驗,有系統的先進醫學到了今天,為何會淪落在原始醫學(西醫學)的後面

原始醫學是見病治病,治病的結果表現();先進醫學是見病治因,治病的根本病因【傷寒論】就是見病治因的臨床證據


甚麼是疾病?
【黃帝內經】:「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為何只有“風寒”會傷人?
“風寒”是如何的傷人?
當人體患有傷風或感冒時(也就是中醫學的外感),為何會感覺到十分疲倦?

【黃帝內經】:「歧伯曰: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