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正確的飲食觀念(3)
正確的飲食觀念(3)
食物與藥物的關係
世上,除了米、麵粉、五穀的澱粉是沒有藥性的食物,其他的蔬菜、果實,也都是藥物,都是帶有寒、熱的不同性質。
我這一說法,世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應該從未想過,西醫人員更加不會認同,就連中醫人員,絕大多數也從未想過。不過,你只要看看【本草綱目】就會明白我的說話。
【本草綱目】所記載的本草資料不是全都正確,但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客觀態度,與其如何歸類和編排本草,這更是值得後世人深思細慮和學習的地方。
甚麼是食物或藥物的寒、熱?
這一分類,世上只有中醫藥才會注重和應用在臨床上、日常生活飲食中。
自【黃帝內經】以來,中國人只知道食物或藥物的寒、熱由前人所定,只是循舊墨守的跟從。到底寒、熱的性質是如何定下來的,又有多少人知曉? 到了現今世代,食物或藥物的寒、熱定性,更是令人感到抽象、虛幻、不科學化。因為直到今天,都沒有人能有條有理、清楚地解釋甚麼是食物或藥物的寒、熱。
食物或藥物的寒、熱定性重要嗎?
食物或藥物的寒、熱定性抽象化嗎?
食物或藥物的寒、熱定性科學嗎?
所有人吃進口中的東西,隨了人體基本所需要的澱粉質、蛋白質、脂肪,還有不同的維生素、礦物質、植物碱、植物酸、廢物、內外分泌物等等。
澱粉質、蛋白質、脂肪這三種都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結構成分,是中性的。在性質分類,基本上是平和的。
除了這三類成分,其他的物質都會影響人體神經的活躍性,可以興奮或抑制神經的活躍性。這就是食物或藥物寒、熱定性的根本所在。
凡抑制人體神經活躍性的東西,被定性為寒;較為輕微的,定性為涼。
凡興奮人體神經活躍性的東西,被定性為熱;較為輕微的,定性為溫。
你可能會問,古人如何知道人體的神經被抑制或興奮?
人體神經的興奮或抑制,在外是可以直接觀察得到的。整本【黃帝內經】,都是中國古人從外面觀察人體的表現,而推斷出人體內神經系統的分佈和運作。
人體神經興奮的表現:
人體發熱
皮膚發紅
精神興奮
有活力
胃口增加
等等……
人體神經抑制的表現:
人體體溫下降
皮膚蒼白
精神低落
無活力
胃口減少
等等……
寒、熱與五味(甘、酸、苦、辛、鹹)有關係嗎?
寒、熱與五味大部份是有相關的,但不一定有關。
為何?
因為五味是吃進東西的綜合味道,然而,這能突出味道的化合物,未必是影響神經最大的東西(通常都是影響神經最大的化合物)。所以,用五色來分別食物或藥物的寒、熱,更不可信。
酸、苦、鹹,通常都是寒或涼的性質。
辛,通常都是熱或溫的性質。
甘,能夠溫,或寒涼,要看其中包含的其他東西。
寒、熱的分類,對人體的健康重要嗎?
寒、熱分類與營養分類有何分別?
那一種分類對人體的健康為實用?
植物為何要產生植物碱和植物酸?
易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