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天敵(6)
人體的神經細胞功用:
1.
思想的根源
2.
接收人體所發出的訊息
3.
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
4.
調控人體肌肉的活動(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心臟肌)
5.
調控人體的內、外分泌(包括荷爾蒙、消化酵素等等)
6.
調控人體所有細胞的生長
7.
調控人體的器官、肢體大小
8.
調控人體的外形、輪廓
9.
調控人體血管的分佈、生長
10.
調控人體的免疫反應
11.
調控人體體溫
12.
調控人體滲透壓
13.
調控人體酸鹼值
14.
調控人體皮膚的色素
基本上,整個人的生長、活動都離不開神經的調控;神經系統就是人的本體,其他器官系統的存在,除生殖系統,是用以保護神經系統,維護神經系統能正常的存活、運作。所以,除了神經系統,其他系統都可以用機器暫時取代。神經系統的停止活動,就是人的死亡。
甚麼是疾病?
【黃帝內經】:「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衛氣”是指甚麼?
“邪氣”又是指甚麼?
“衛氣”就是指人體的免疫反應,“邪氣”是指入侵人體的異物,尤其是指病毒(風寒)。兩者相遇,正常的人體必定出現發炎現象。這發炎就是“病”。因為發炎的表現是紅、腫、熱、痛,尤其以“痛”,更是眾所周知“病”的表現。
人體在甚麼情況下會有痛的感覺?
人體痛感覺的來源:
1.
痛神經直接受到刺激,如擠壓、極端的冷熱等。
2.
發炎
3.
痛覺神經中樞錯誤的分析
由(1)所產生的痛,基本上由創傷所導致(如手術),這一類的痛不能用消炎止痛藥消除,只能用阻斷痛神經傳遞的鴉片類(嗎啡)來止痛。
由(2)發炎所產生的痛,可以用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免疫抑制劑,透過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繼而消除發炎,來達到止痛的目的。也就是透過消滅“衛氣”(衛氣是人體的正氣),來達到不作“病”(發炎)。
免疫反應低下的人,縱然受感染而死,也不會發炎。所以,會發炎的傷口不用截肢,會發燒的病人不會死。
【傷寒論】:「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為何“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以其人免疫力(“衛氣”)過低之過。
“發燒”是人體自我免疫機制,發炎的一種外在表現。當有異物(最常見的是微生物—病毒)進入人體血液或體液中,則會觸動人體的免疫機制,出現一般人所說的“發炎”現象。
未進入血液的“發炎”稱為“局部發炎”,進了血液的“發炎”稱為“全身性發炎”;“發燒”就是全身性發炎的發熱表現。
“發燒”的出現是因為人體提升了體溫設定,將體溫提升高過正常的攝氏37度;
體溫的提升,由於人體下丘腦的體溫控制中心提升了體溫溫度的設定;
體溫溫度設定的提升,由於人體所製造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刺激(抑制前列腺素的製造,是西藥退燒藥的作用所在。);
前列腺素(主要是Prostaglandin E)的製造,由於外來異物(致熱原)的刺激。
這前列腺素就是人體發炎時疼痛、發熱的主導者。
西藥的消炎止痛藥是模仿類固醇作用而製造的,一般只擁有類固醇1/3至一半的功能。在這類藥物中,功效最弱的是撲熱息痛(Paracetamol)。
由於“發燒”是由人體自身製造的前列腺素所導致,這是一種自我限制的機制,也就是說“發燒”的溫度是不會自我傷害人體的,是有上限的。
哪一種的“發燒”,是可以熱死人的?
除了由人體發炎機制(由前列腺素)導致的“發燒”,其餘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熱死人。常見的有中暑(Heat Stroke)、藥物引致的高溫症(Hyperthermia)等。
中暑導致的“發燒”與外感病毒導致的“發燒”有何分別?
|
|
中暑的“發燒”
|
外感的“發燒”
|
潮熱的“發燒”
|
1.
|
病因
|
外在高溫
|
微生物入侵
|
體溫調節失常
|
2.
|
體溫調節中心受損(下丘腦受損)
|
中度或嚴重
|
無
|
輕度
|
3.
|
體溫調節反應
|
低或無
|
正常
|
不正常
|
4.
|
體溫升高
|
被動
|
主動
|
半主動
|
5.
|
免疫反應(發炎機制)
|
不參與調升體溫
|
參與調升體溫
|
參與調升體溫
|
6.
|
發病環境溫度
|
高溫
|
任何
|
低溫
|
7.
|
散熱系統
|
不正常
|
正常
|
正常
|
8.
|
體溫極限
|
無上限
|
自限
|
自限
|
9.
|
發病規律
|
因外在因素而定
|
持續性
|
有規律的間歇性
|
10.
|
致病因素
|
過高體溫
|
微生物
|
調節失常的偏高體溫
|
11.
|
病症 / 症狀
|
病症
|
症狀
|
症狀
|
12.
|
導致死亡
|
會
|
不會
|
不會
|
13.
|
常發病年齡
|
任何年齡
|
幼兒
|
中年
|
【傷寒論】:「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外感病毒導致的“發燒”,是因為“中而即病者”,所以名曰“傷寒”。
中暑導致的“發燒”,是因為“不即病者”,病毒潛藏於人體內,破壞了人體調節體溫的中心(下丘腦),到了夏天炎熱環境下,因散熱失常,導致中暑(“至夏變為暑病”)。這些病人通常是體虛之人,不但在夏天易於中暑,在冬天也是體虛冷凍之人,易出現低溫症。
這兩者的分別,不要說一般人不明白,就是那大多數的醫療人員都分不清。這一現象就像大多數的西醫都將“驚厥”、“抽搐”、“燒壞腦(即腦炎)”都歸咎於“發燒”無異。結果是胡亂處方退燒藥和抗生素。
馬丁代爾大藥典(Martindale: The Complete Drug Referen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