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下丘腦的體溫調節溫度下降 ---> 大汗出
下丘腦的體溫調節溫度下降 ---> 體熱外浮 ---> 熱不去
下丘腦的體溫調節溫度下降 ---> 人體產生熱量下降 ---> 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
產生熱量提升的體溫低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溫度 ---> 惡寒
中醫學人體裡熱的根源應該是指下丘腦的溫度,所謂的“胃有熱”,是指下丘腦的體溫調節溫度上升。下丘腦溫度的提升,導致人體出現裡熱的現象。同時,若胃中的感覺神經出現了毛病或感覺不到胃中已充滿食物,下丘腦的饑餓中心則會過於活躍的發出饑餓訊息,要求人體進食。
相反的,下丘腦溫度的下降,表現出下丘腦因受病毒(風寒)的侵襲,導致下丘腦的受損。由於下丘腦不單是體溫調節溫度的中心,也是調節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內臟器官、腦幹、12對腦神經、脊椎神經等等的中心。因此,下丘腦溫度的下降,也暗示著下丘腦功能的下降,也就導致以上所有功能的下降和失控。
【傷寒論】:「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下丘腦的病變,是【傷寒論】三陰病的所在地。
【傷寒論】:「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傷寒論】:「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
所以,少陰病不得有發熱,更不能有汗。少陰病者若有大汗出,是下丘腦出現更嚴重的損害,下丘腦的體溫調節溫度急劇下降的現象。此時不但大汗出,若病者有餘熱在裡時,則會出現所謂“陽氣外浮”的現象。
【傷寒論】:「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通脈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傷寒論】
甘草二兩 ,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 ,強人可四兩 。
右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陰病者,其脈微細沈,以下丘腦為人體最高的心血管調節中心。
四逆湯能回陽救逆的原因,不是附子有強心的作用,也不是乾薑辛辣的緣故。以其能抑制下丘腦中的病毒(風寒),使下丘腦的功能恢復過來。
在臨床上的觀察,附子的功用不但能使衰弱的下丘腦恢復正常功能,還可以提升人體的熱量產生,也有強心的作用。因此,附子真正的回陽救逆功效不在於強心作用(西藥的毛地黃甙Digoxin也有此作用),在於恢復下丘腦的正常功能。
下丘腦恢復正常功能 ---> 大汗出、內拘急、下利、厥逆、脈沉而遲等症狀消失
溫陽藥的不同特點:
恢復下丘腦的正常功能 + 提升人體熱量產生
---> 溫裡驅寒而不散
不能恢復下丘腦的正常功能 + 提升人體熱量產生
---> 溫裡驅寒而散
到底是汗多導致亡陽?
還是亡陽導致汗多?
通脈四逆湯方中用生附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