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人類的天敵(2)



人類的天敵(2)

病毒是如何導致人體出現各種的頑疾?

人類自出娘胎以來,其身體就是充滿了各種不同的病毒(風寒),其分別只是各人身體的病毒(風寒)的多與少、存在的種類多與少、分佈的細胞組織部位不同而已這些病毒(風寒)的存在,就是決定人體體質的因素最常見的病毒(風寒)就是人類疱疹病毒,這一家族有8大成員,也是人類最常見的神經病毒(風寒),藏匿於人體的神經細胞內

病毒(風寒)入侵人體的目的是求存活,並不是為了要令人體生病、衰老、死亡借助人類的身體繁殖新一代的病毒,並不是要令人體生病而入侵人體病毒與細菌不同,細菌只會滿佈在人體的內、外表面而存活(與人體互利共存),並不會胡亂走進人體的內部,因為那裡不是細菌存活的適合環境,是令細菌死亡的地方

病毒是必須走進人體的細胞內才能存活,才能繁殖下一代病毒走進人體細胞的路程中,絕大部份必須經過體液(即淋巴液)和血液凡有異物進入了人體的血液或體液,在正常的免疫力下,都會觸發人體的發炎機制(清除異物的保護機制),導致人體出現發燒(發燒是發炎表現:紅、腫、熱、痛的熱)。然而,血液並不是病毒的終極目的地,細胞才是病毒要進去的地方所以,無論病人接受治療,或是不接受治療,使用舒緩症狀的西藥治療,或是使用無效的中醫藥治療,只要病人仍然存活,過數天至十天,其身體的燒必定自動退去這也就是世人為何說,無論是那種的治法,只要治得了病(消除了發炎),就是好的治療方法

病毒在生態系統中是甚麼角色和功能?
你只要細心想想這一問題,就可以明白到病毒的可怕程度


病毒最常見藏匿於人體的神經細胞中在神經細胞中的病毒(風寒),人體的白細胞是奈何不了他們的;只有某些抗病毒分子,如干擾素(interferons)等可以干擾病毒的活躍性而人體最有力對付病毒的東西,就是人體的高體溫現代醫學從實驗室中得出來的結果,是人體在攝氏37度的體溫,是可以抑制人體中病毒的活躍性;當體溫提升高過37度至41度這範圍內,不但可以抑制病毒的活躍性,甚至可以將其滅活

一般人不是說發燒會燒壞腦嗎?





說發燒會燒壞腦是無知人的說法
發燒”本身是對人體有益無害的,導致壞腦的病因是導致發燒背後的病毒只有病毒走進了腦細胞,才會導致腦炎或腦膜炎(腦膜由腦膜細胞形成)

腦神經細胞發炎、腦輔助細胞發炎或腦膜發炎時,會導致腦水腫,導致腦神經細胞的運作失常,此時的人體可以出現抽搐、肌肉僵硬、活動異常、甚至於神志不清、失去意識,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頭痛。這些腦炎或腦膜炎的症狀,全都離不開發炎的四大表現,就是紅、腫(腦水腫)、熱(發燒)、痛(頭痛)

治療腦炎或腦膜炎跟治療人體中所有細胞組織的炎症是一樣的
1.     西醫藥以抑制人體的免疫力來消除病毒侵襲人體細胞所產生的炎症(腦炎、SARS、類風濕病、濕疹、面癱、所有的神經炎等等),所用的藥物如類固醇、消炎止痛退燒藥、免疫抑制劑、以及抗生素等等
2.     中醫藥所用的方法有兩大方向:
n  清熱解毒的方法(這是最多中醫使用的方法,也是大學課本所教的方法)減弱人體的正氣(免疫力),達到消炎、止痛、退熱的效果這一方法跟西醫藥的方法無異,只是效力不及西醫藥,因為濃度與選擇性都比不上西醫藥不但其治療方向跟西醫藥無異,其所帶出來的副作用也是無異(其中對肝、腎、腸胃的傷害最為明顯可見)那些器官衰竭的病人,絕大部份都是因服西藥所導致;由於長期服用清熱解毒藥所導致的器官衰竭,與西藥相比之下,只是九牛一毛
n  溫散風寒的方法(這是少數中醫使用的方法,也是【傷寒論】所教導的方法)提升人體的正氣(免疫力),加速病毒的清除而達到消炎、止痛、退熱的效果這一方法跟西醫藥的方法是完全相反的,卻是完全符合【黃帝內經】治病求因的方針。這一治療方法絕不會導致器官走向衰竭,因為導致任何器官衰竭的真正元兇是病毒,並不是藥物本身。

由於清熱解毒的方法和溫散風寒的方法應用在大多數的病人身上,其表面的結果都能達到消炎、止痛、退熱(在臨床上,大部份用重劑量的清熱解毒藥,其消炎的速度可是立杆見影);因此,中醫藥治療給世人的感覺是混淆不清,甚至於談不上是合乎科學的治療方法;只要是治得了病(能夠達到消炎效果),不用理會是那種方法,就是好的治療方法。然而當你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想想清熱解毒的方法所帶出來的治療後果和副作用,跟西醫藥的類固醇等藥物是無異的,就應該明白選擇那種治療方法才對人體有益處


現代微生物醫學研究與中醫的“風寒”有何關係?

現代微生物醫學研究與中醫學的“風寒”是相對應的。如先前所說,中醫學的“風寒”等同於現代微生物醫學的“病毒中醫學中人體的生病是一點也不抽象,其病因更是實在而簡單的;並非如近代的人所說得似是而非,神化虛無

【黃帝內經】:「故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黃帝內經】:「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中醫學直到現代為何仍然處於神化虛無的地步?

其原因並不難理解因為中醫學是以中國哲學文化來演繹,學習中醫者若不能深究中國文化,同時又不能徹底了解現代西醫藥學、微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是沒有可能將兩者相對應的理解而實際上,今天學習中醫學的人絕大多數對【黃帝內經】中正確的醫學觀念全無,在腦子中只有那些自金、元以後被那些所謂“醫家”所歪曲的中醫學觀念

甚麼是歪曲的中醫學觀念?

其中的例子就是“外感風熱”、“熱咳”、“虛熱”、“實熱”、“熱氣”等等的錯謬觀念這些錯謬的觀念跟西醫藥對抗發炎的錯誤觀念是同出一轍的。由於兩者都走在同一條錯誤的路上,所以,這兩者可以出現“中西醫結合”;而事實上,【黃帝內經】中的中醫學永遠是不能與西醫學結合的,因為兩者是南轅北轍的東西

要學習好中醫(也就是正確的醫學),首先要熟讀【黃帝內經】和【傷寒論】這是不能改變的步驟因為只有熟讀這兩部經典書籍,才有可能領會到正確的醫學觀念其次就是熟讀現代西醫藥學、微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才可以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相對應和實在的理解。也只有熟讀西醫藥學,才能分清甚麼是正確的醫學。

看看【傷寒論】是如何寫疾病的發生

【傷寒論】:「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傷寒論】承繼【黃帝內經】“者,百病之始”的觀念,百病以傷於“寒”為起始故“至春變為溫病”的春溫,“至夏變為暑病”的中暑,其病因皆在於“傷寒”

為何傷於寒是溫病和中暑的病因?

習醫者必須要明白其中的關係,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救病患者脫離苦難,享有天年


【黃帝內經】:「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也。」

【黃帝內經】: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
歧伯曰:治之極於一。
帝曰:何謂一?
歧伯曰:者,得之。」

【黃帝內經】:「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

【黃帝內經】:「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之情,以知死生。」

到底甚麼是“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人類的天敵



人類的天敵

甚麼是人類的天敵?

這樣東西不但是影響著人類,也影響著地球上所有動物的一生;說嚴重些,這東西是操控著地球上所有動物的一生;由生、老、病,最後死亡,所有階段無不參與其中

一般人都會認為細菌是人類的頭號天敵,其原因在於不斷受到無知西醫和藥廠的錯誤訊息引導。相反的,細菌是滿佈人體內、外表面,與人類共生的良伴。只有病毒(中醫學所說的“風寒)才是人類不折不扣的頭號天敵,是影響著人類生長發育、導致人體生病、衰老、死亡,更甚的是影響著人類思想的元兇。


【黃帝內經】:「故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中國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就發現了在人體中有一種東西,當人體受了“風寒”,則會令人體生病;由於這東西眼看不到、手摸不著,所以古人稱之為“邪氣因為當人生病之時,只能感受到“風寒”的存在,卻看不到病毒;所以“風寒”也成了“病毒”的代名詞風寒”也成了實在的病因名稱

而事實上,人類絕大多數的疾病幾乎所有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奇難雜病(包括所有的類風濕病),追根究底都是由病毒(風寒)所致,最根本的病因並不複雜;這一點,【黃帝內經】早已為世人作出了歸納和結論,也就是“者,百病之始也...可惜,後世並不多人能明白這一結論;可以查考的,唯獨東漢張仲景能明白這一醫理,為後世人留下【傷寒雜病論】一書


為何不是細菌,而是病毒?

凡事不要人講就信,任何言論,只要是離開了大自然基本的規律和邏輯,無論說話的人是甚麼身份,也不可信

在生物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病毒是所有動物的頭號天敵,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其原因就在於物種的生存之道,也就是生態學的自然規律

在地球上,撇開人類違反天然規律的思想,所有生物都是朝著生存之道而生活;縱然是動物所吃的一顆果子,也不是白吃的;吃果子的動物必須為那棵植物散播種子(人類除外)。因著這物種求存的規律,生存在人體表面的細菌絕對不是人類的敵人,只有生存在人類細胞內的病毒,才是人類的天敵。

世上有超過500種的病毒會入侵寄居在人類的細胞內。每個人的一生中,至少不下於數十種病毒入侵寄居在細胞內。

病毒究竟是甚麼東西?

病毒基本上並不是甚麼複雜的東西,其本體就只是一條細小的基因(DNARNA,朊病毒只是一段蛋白質份子)這條細小的基因相比於人類那龐大的基因庫,可說是蚊與牛比然而,當這細小的基因接駁上人類的基因(DNA)後,人類的細胞則成了病毒的產房,生產出無窮無盡新一代的病毒(產生一代新病毒約4小時)

病毒由走進人體細胞至產生出新的病毒,這段期間人類稱之為“潛伏期”;對病毒來說是“等待期”因為病毒基因需要在適合的條件下,才能與人類細胞核中的基因接駁上,也只有在適合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出新的病毒基因來


病毒彼此之間有相互激活的作用,也就是某一病毒(不管是活的或是滅活的,或是病毒的一部份)能夠幫助另一病毒生產出新一代的病毒這一作用,也就是打疫苗(滅活的病毒或是病毒的一部份)為人類帶出來的某些嚴重神經系統的副作用,如吉巴氏綜合症。除了病毒彼此之間有相互激活的作用,食物的蛋白質,以及一些化合物都可以激活人體細胞中的病毒這些被激活病毒對人體作出的反應,經常被稱為“過敏反應”這些“過敏反應”跟吉巴氏綜合症一樣,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可以用類固醇抑制下去,因為這些“過敏反應”也就是人體的“發炎反應”

在從未接觸過某些病毒的幼兒,為何對所接種的疫苗有不良的“過敏反應”?


病毒進入人體有以下途徑:
1.     在先祖的基因中一代一代的傳下來(這是現代醫學所說遺傳病的基因來源)
2.     在母腹中透過母親的血液傳給胎兒,如常見的風疹病毒、寨卡病毒等等(胎兒越小,所涉及的細胞組織越廣泛。所以,透過這一途徑感染的病毒基因,也可以在人體大多數的細胞基因中找到,因此也可以被界定為遺傳病。)
3.     人出生後被外界病毒所感染。

(1),(2)是導致某些人接種某些疫苗後不產生抗體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接種疫苗後產生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在未有疫苗的世代,這些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往往在病人患上某些病時,或患病後才會出現


自西醫藥在世界流行以後,積聚隱藏於人體中的病毒可以說是以天文數字倍增因為人們平日所服食的止痛退燒消炎藥、抗敏感藥、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都是破壞人體自身的免疫機制,達到止痛退燒消炎的作用。然而,這些發炎的反應,正是人體清除入侵病毒的反應。而世上也只有人體自身的免疫反應能夠適量地清除人體內的病毒


病毒是如何導致人體出現各種的頑疾?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中醫藥的根本 (2d)



西醫學那套無知的營養學,將那些酸苦、寒涼的毒藥當作優良的食物推介給病人,令至那些身體已偏於虛寒的病人,其健康狀況變得更差;本來輕微偏寒的人,變成了更寒,更快的衰退或死亡

不要作無知的人,甚麼對你身體有益,自出娘胎那一刻,人體的五味感覺已告訴了你






食物與中藥的採摘時間

平和的食物,在四氣、五味中必定是芳香、性平(偏溫或偏涼)、甘甜可口的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是天然飲食的訊息這一訊息,與一項重要的事情永遠存在著直接的關係

是甚麼重要的事情永遠與健康的飲食存在著直接的關係?

這一項重要的事情,就是植物的生存與及其後代的存活每一棵植物是否有毒,是否適合動物食用,都是建基在這一大原則上,並非一般人所想,想甚麼時候吃,就甚麼時候採摘因為人要存活,植物也同樣要存活;只有兩者共同存活,整個生態系統才能生生不息的永遠存在,人類也才能夠一代一代的健康活下去


一棵植物的毒性與以下因素有關:
1.      不同部位對植物的生存關係
2.      植物的壽命長短
3.      植物生長的密度
4.      植物種子的成熟程度
5.      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
6.      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方式
7.      植物的生長條件和環境


(一) 不同部位對植物的生存關係

一棵植物的不同部位,對植物的存活都有其重要性
:用以吸收泥土中的養份和水份
枝幹:用以輸送養份和水份到根、枝、葉、花、果,調整植物採集最大的光量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
:用以進行光合作用,透過水份的蒸發形成毛細管作用,為根部吸收的水份提供上升動力
:用以生成種子,繁衍後代
:傳播種子,為種子的生長預備條件
種子:繁殖新一代的植物

在以上的各部位中,只有成熟的果和花中的蜜糖是無毒性,最適合動物作食物;其餘部份都必定含有或多或少的毒,只能作為藥物,不能作為正常的食物


(二)植物的壽命長短

植物若是多年生的,必定帶有毒性,例如蔥、蒜、薑、薯仔、芋頭等這類植物的根、莖雖然可以作為食物,必須以熱力去其毒性;或是透過飲食,以其毒來治療偏差的人體;或是以其毒制約另一些食物(通常是偏寒涼的)的毒性。

一年生的有種子植物,在種子成熟後,其根、莖通常是無毒,可供動物食用,例如萊菔(蘿蔔)


(三)植物生長的密度

從植物的天然生長密度,可以評估全株植物和其成熟種子的毒性;生長密度越低,相對的毒性也越大;相反的,密度越高,其毒性越低因為只有低毒性,可以作為食物,才可以透過動物的進食來減低植物生長的密度,為植物散播種子


(四)植物種子的成熟程度

植物種子的成熟程度,是決定一棵植物果實毒性的最重要因素

一棵植物除了要以毒素來保護自身的安存,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以毒素保護未成熟的種子因為繁殖下一代,是所有物種天生的責任,為的就是確保該物種可以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確保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花朵的存在是在於種子的生成,而果實的存在則在於保護未成熟的種子和成熟種子的散播在種子成熟後,可作為動物食糧的果實有利於種子的散播與及成長所以,當植物這些不同部位在未完成任務,或是未能發揮其功能之先,都必定帶有毒性,因為植物不能移動逃避,只能以毒素驅嚇來襲的動物

植物毒性的分佈通常是果實多為寒涼性質(以酸、苦為主),種子多為溫熱性質(以辛辣為主)而根、莖、葉的毒性寒熱分佈通常也有分別,常常以根的毒性為一類,莖、葉的毒性為另一類

植物的毒通常藏在根、莖、果實、種子的表皮,目的是要採食的動物一嚐即時捨棄,避免被繼續深入傷害下去。


(五)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

基本上,種子是用以繁殖新一代的植物,使其物種得以綿延不絕的傳續下去,不應作為動物的食物然而,像穀、麥這類草本植物,因其種子散播的方式與其生長模式的緣故,其成熟種子的天然設計是雀鳥的食糧透過雀鳥的進食,那些強壯、皮殼堅韌的種子,不但不會被消化、破壞,相反的,會被雀鳥散播開去;藉著雀鳥糞便的養分,得以一束束的聚生在一起,樹立在地面上生長,攝取足夠的光線,不輕易的被風吹倒

所以,凡透過作為動物食糧播種的種子,這類種子必定是沒有毒性,適宜長時期食用


(六)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方式

有些植物的種子,為了避免密集生長而出現惡性競爭,在發芽生長前,必須經過動物的消化道軟化外殼,例如桑樹種子、榕樹種子、香蕉種子等這類種子的果實適合有強力消化液的動物食用,如雀鳥


(七)植物的生長條件和環境

植物的生長條件和環境是決定一棵植物毒性的重要因素在缺乏水分、養分生長環境的植物,其毒性都是較低的,甚至可作為動物的食物因為透過作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剩餘部份可得以擴散、轉移至其他良好條件的位處生長這類植物的根、莖通常是甘甜的,其生長力也非常強,可以透過一片葉、一段殘餘的根或莖,生長成一棵完整的植物


總結而言,以上不同的因素決定了植物不同部位的毒素,而毒素的多與少是決定該植物部位是否作為食物,或是作為藥物使用
同一棵植物或是同一顆果實,因不同時間的採摘,卻是可以出現不同的功用。在正常的情況下,只有成熟的果實才是動物的食物,未成熟的果實、種子、植物的其他部位,都只能作為藥物,是不適宜正常無病的動物食用的
然而,今時之人的飲食,卻是不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往往是逆天而行;以毒藥為食物,以食物為廢物,受到現代那些錯誤的醫藥、飲食知識洗腦,違反了四氣、五味的飲食規律,妄想得到健康、長壽。

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絕大多數人對這句話都有誤解,就是往往將“病從口入”曲解為細菌感染事實上,“病從口入”真正的意義在於錯食不應該食的東西(寒涼、冷凍的東西),並非指“細菌”;因為人的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皮膚,原本就是佈滿了細菌(其中包括了經常聽到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等致病的細菌),更何況人每天所吃的任何食物,或多或少的都佈滿了細菌

為何同吃一碟食物,有人會出現食物中毒,有人不會中毒?
這問題才是所謂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關鍵所在,應該好好的仔細想想。不應濫用抗生素破壞人體的生態平衡。



正確的煎煮食物與中藥



正確的進食與服食中藥



為何味覺會受損或失去